人才是侨乡文化“双创”的关键
发布日期:2024-02-19 13:04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  宋旭民

  近段时间,以侨乡元素为主题的电影《故园飘梦》《神秘家书》,或全国公映,或开机拍摄。笔者有机会与两部电影的创作团队进行深入的交流,从中看到侨乡人对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执着与信心。

  难能可贵的是,两部影片均由江门本土团队制作,从影片的筹划、申报到拍摄,都倾注了本土电影人的大量心血。可以说,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,也是一次质的飞跃,标志着江门侨乡的电影事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,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贡献出侨乡力量。无独有偶,近几年公演的舞剧《侨批·家国》,音乐剧《小鸟天堂》,新编粤剧《碉楼》《少年梁启超》都以江门侨乡元素为题材,由江门本土演出团队倾情演绎,对侨乡文化进行“双创”的有益尝试。江门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,形成了颇具特色的“江门戏剧现象”,令业界刮目相看。

  事实上,在创作繁荣的背后,也存在有待提升的方面。这些文艺作品虽有民间资本的投入,但规模较小,难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,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作水平以及后期的推广宣传。

  笔者认为,要破解瓶颈,让侨乡文化实现更大程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。只有有了为数众多的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又熟悉本土文化的艺术人才,才能创作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,并催生出具有现象级效应的作品,进一步打响“天然”影棚和侨乡影视IP。当然,艺术人才既要通过向外吸纳,也要着力本土培养,只有双管齐下,才能实现人才的大发展。

  一方面要吸纳外来人才。江门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,发展基金的“堆头”可能难以与一、二线城市相比。通过成立文化发展基金,吸引全国人才到江门采风、创作,打造一批以江门侨乡元素为题材的文艺作品,特别是影视作品;加强与相关的艺术院校合作,着力于吸引青年人才。与此同时,由于江门是侨乡,有为数众多的海外华侨,要发挥这一优势,吸引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华裔青年,通过他们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,为艺术创作引来活水。

  另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。江门本土有艺术类院校,也有不少艺术人才,但他们缺少锻炼与发展的机会,艺术类毕业生留在江门发展的也不算多。这段时间笔者从事飘色研究,问及艺术专业的老师,发现他们极少以此为元素做设计,原因是认为这一元素不适合创作。但在《故园飘梦》中,经过创作团队的艺术加工,飘色就成为非常大的亮点。其实,江门并不缺少开展艺术创作的题材,只是这样的题材或是未被深入挖掘,或是其独特价值未被发现。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不妨多搭建交流平台和创造采风机会,引导本地的艺术人才汲取本土文化的养分,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作。只有充分理解了本土文化的精髓,而不是人云亦云时,才能将这样的素材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,为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有利条件。

  (作者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、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)

  主持人张婧媛